长沙律师
长沙市律师
免费咨询
律师简介
业务范围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本站首页
|
婚姻家庭
|
遗产继承
|
物权保护
|
债权纠纷
|
知识产权
|
劳动争议
|
交通事故
|
公司法务
|
刑事辩护
|
非诉事务
|
长沙律师
>> 分 类 导 航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
【劳动争议】
┝
劳动争议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
【公司法务】
┝
公司法务
【刑事辩护】
┝
刑事辩护
【非诉事务】
┝
非诉事务
>> 超 级 搜 索
栏 目
搜索信息
搜索信息
搜索法律新闻
搜索律师团队
类 别
按标题(名称)
按内容(简介)
按关键词
关键词
站内搜索
>> 热 点 点 击
湖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年最新修订版](全文)
辩护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
>> 版 权 及 免 责 声 明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劳动争议
→
劳动争议
→ 湖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查看方式: 查看:[
大字
中字
小字
] [双击滚屏]
湖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长沙律师
www.hncsgjj.com
发表日期: 2015-08-04 07:30:17 阅读次数: 2488
湖南省实施《
工伤
保险条例》办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67号
颁布日期:20140222
实施日期:20140401
颁布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附则
《湖南省实施<
工伤
保险条例>办法》已经2014年1月22日省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字2014年4月1日起实施。
2014年2月22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
《
工伤
保险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参加
工伤
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统称职工)缴纳
工伤
保险费。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职工均有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享受
工伤
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本单位内的显著位置公示本单位参加
工伤
保险的职工名单、缴费工资额、
工伤
事故和
工伤
申报等情况。
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加强事故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职工预防
工伤
的意识和自救互敦能力。
发生
工伤
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
工伤
职工得到及时救活,并报告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
工伤
保险经办机构。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城内的
工伤
保险工作,其
工伤
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
工伤
保险事务。
第二章
工伤
保险基金
第五条
工伤
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
工伤
保险费;
(二)
工伤
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延迟缴纳
工伤
保险费的滞纳金;
(四)政府在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不足时依法给予的补贴;
(五)其他浓法应当纳入
工伤
保险基金的资金。
第六条
工伤
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自治州实行全市、州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全省统筹。
工伤
保险全省统筹前,养老保险由省直接管理的用人单位,其
工伤
保险可以由省直接管理。
第七条 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提出适用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具体方案,报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用人单位所属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确定用人单位的缴费数额。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经办机构确定的缴费数额按时足额缴纳
工伤
保险费。难以按照职工工资总额墩纳
工伤
保险费的行业和企业,经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核定,可以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的缴费办法缴纳
工伤
保险费。
第九条 下列因
工伤
发生的费用和用于
工伤
保险的费用,依照国家规定从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
(一)治疗
工伤
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七)一级至四缎
工伤
人员伤残津贴;
(八)终止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九)因工死亡职工的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十)
工伤
认定调查和劳动能力鉴定费用;
(十一)
工伤
预防宣传和培训费用。
第十条 下列费用,
工伤
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一)应当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
(二)境外治疗费用;
(三)不符合
工伤
保险诊疗项目目录、
工伤
保险药品目录、
工伤
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费用;
(四)依法不予支付的其他费用。
第十一条 建立省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两级
工伤
保险储备金。统筹地区按照当年
工伤
保险基金征缴总额的10%提取储备金,自留5%.向省上解5%。
工伤
保险储备金用于重大事故的
工伤
保险待遇支付及
工伤
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的支付。省级
工伤
保险储备金用于特大事故和统筹地区
工伤
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的调剂。
工伤
保险储备金的具体使用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
工伤
认定
第十二条 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应当建立
工伤
事故报告制度。
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重伤事故、死亡事故,用人单位应当干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报告;其他原因造成的轻伤事故和职业病,用人单位应当于事故发生后或者接到职业病诊断书3日内报告;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在上连时间内报告的,应当于障碍消除后3日内报告。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台帐,予以登记。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
工伤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申请
工伤
认定的,应当在《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期限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
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不能在《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期限内提出申请的,经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期限可以延长60日。
用人单位来在前两款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的,在此期间发生的
工伤
待遇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四条 申请人中请
工伤
认定,应当填报
工伤
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一)受伤害职工的身份证明;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人事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四)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或者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其他证明;
(五)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六)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其他证明;因发生事故下落不明,提出因工死亡认定申请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文书;
(七)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48小时内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八)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九)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旧伤复发诊断证明。
用人单位未参加
工伤
保险的,还应当提交用人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设立批准证明。
第十五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
工伤
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当出具《
工伤
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
工伤
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于5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朴正的全部材料。逾期未告知的,收到材料之日起印为受理。申请人提交了全部补正材料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于15日内依照前款规定作出并出具是否受理的决定。
第十六条 申请人提出
工伤
认定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并应当说明理由:
(一)不符合管辖规定的;
(二)属于《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情形的。
第十七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在《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时限内作出
工伤
认定决定,并自
工伤
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日内,将
工伤
认定决定书送达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经办机构。
工伤
职工与用人单位因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的,依照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
工伤
认定时限内。
第十八条
工伤
认定实行案例指导制度。
省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选择
工伤
认定典型案例,经省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发布。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处理相同的
工伤
认定事务,除法律依据和客观情况变化外,应当参照已经发布的典型案例。
第十九条 省和设区的市、自治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
工伤
职工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并对以下事项进行技术确认或者鉴定:
(一)停工留薪期延长的确认;
(二)疾病与
工伤
的因果关系鉴定;
(三)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四)供养亲属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确认;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和日常工作。
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由用人单位、
工伤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统筹地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
工伤
认定决定书;
(二)
工伤
职工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三)医疗诊断证明、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干《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时限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并将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送达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之日起30日内,持
工伤
认定决定书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到统筹地区经办机构为职工办理
工伤
保险待遇申报手续。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已经参加
工伤
保险的,
工伤
职工劳能力鉴定费用从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用人单位未每加
工伤
保险或者未按时足额缴纳
工伤
保险费的,
工伤
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动
应
工伤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申请进行的劳动能力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结论高于原鉴定等级的,鉴定费用从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结论低于原鉴定结论或者与原鉴定结论相同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劳动能力鉴定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章
工伤
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 经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为
工伤
的职工,其治疗
工伤
的医疗费用、
工伤
康复费用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用按照规定从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
工伤
认定前,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垫付;经依法认定为
工伤
的,垫付费用及以后的医疗费用由经办机构枝定后从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
职工住院治疗
工伤
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
工伤
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缎至四缎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待遇。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待遇。
经
工伤
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停发伤残津贴,由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
工伤
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终止
工伤
保险关系。
一次性
工伤
医疗补助金的具体标准是:五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是:五级伤残为3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30个月的本人工资。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按照《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由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
工伤
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
工伤
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终止
工伤
保险关系。
一次性
工伤
医疗补助金的具体标准是:七级伤残为15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是:七级伤残为15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缎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缎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终止劳动关系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时,
工伤
职工本人工资低于本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本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和支付一次性
工伤
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七条 五级至十缎伤残
工伤
职工自愿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含5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享受一次性
工伤
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不足5年的,每少一年减除20%.但最高减除额不得超过全额的90%。
工伤
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
工伤
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八条 职工固工死亡,其近亲属享受《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于确认职工因工死亡后30日内,持死者的工亡认定证明和死者亲属资料到经办机构申报办理
工伤
保险待遇。经办机构应当在接到申报后15日内核定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第二十九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标准,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与养老保险待遇同步调整。
第三十条 职工固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事故发生当月起3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照发工资,从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由
工伤
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职工重新出现的,供养亲属按月领取的供养亲属抚恤金、预支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应当及时退还经办机构。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按规定向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供
工伤
职工享受伤残津贴、工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证明。
工伤
职工或者工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
工伤
保险待遇的条件发生变化,用人单位、
工伤
职工或者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应当及时报告统筹地区经办机构,经办机构从条件变化的次月起调整
工伤
保险待遇。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
工伤
保险责任;厚用人单位已经参加
工伤
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
工伤
保险变更登记。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
工伤
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
工伤
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
工伤
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职工在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就业的,
工伤
保险责任由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时为之工作的用人单位承担。
个人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名义经营的,
工伤
保险责任由挂靠单位承担。原用人单位被依法注销的,
工伤
保险责任由清算组织或者清算报告中确定的权利义务承受人承担。
第三十三条 老
工伤
人员纳入
工伤
保险统筹管理后,由
工伤
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
工伤
复发的医疗待遇,但不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
工伤
医疗补助金。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经办机构具体承办
工伤
保险事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征收
工伤
保险费,定期公布
工伤
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二)枝查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和职工个人工资、年龄、工种等基本情况,办理
工伤
保险登记,并负责保存用人单位缴费、职工个人基本情况、
工伤
保险待遇情况的记录;
(三)进行
工伤
保险调查、统计和信息系统管理;
(四)按照规定管理
工伤
保险基金的支出,负责
工伤
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工作;
(五)按照规定核定
工伤
保险待遇;
(六)为
工伤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七)根据
工伤
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的建议。
第三十五条 发生
工伤
事故的,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将受伤职工送往与经办机构签订暇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伤情稳定后转往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
工伤
职工的就医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卫生等部门制定。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及时办理
工伤
保险待遇申报手续的,来办理期间
工伤
职工的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由用人单位根据《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三十七条 用人单位未参加
工伤
保险或者无故停缴
工伤
保险费,其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经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
工伤
后,由用人单位依据《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
工伤
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承担职工的
工伤
保险责任。
用人单位参加
工伤
保险后来按规定足额缴纳
工伤
保险费,造成职工
工伤
保险待遇损失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第三十八条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为职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喜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职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职工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职工患职业病的,其
工伤
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用人单位拒绝支付、拖延支付或者无支付能力的,由
工伤
保险基金依法先行支付。用人单位应当偿还
工伤
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
工伤
保险待遇费用;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经办机构依法向用人单位追偿。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老
工伤
人员”,是指国有、集体企业在
工伤
保险社会统筹管理以前确认为
工伤
或者因工患职业病,仍由企业或者主管部门支付
工伤
待遇的在职
工伤
人员、退休退养
工伤
人员、工亡人员的供养亲属,不包括与厚企业解除、终止了劳动关系或终止了
工伤
待遇关系的
工伤
人员和已经享受了一次性
工伤
保险待遇、抚恤待遇的
工伤
人员、供养亲属。
本办法规定的时效日期,超过10日的为自然日.10日以下的为工作日。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2004年4月1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
《湖南省实施(
工伤
保险条例)办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85号)同时废止。
上一篇:
湖南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办法
下一篇:
民事起诉状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管理
|
手机后台管理
长沙律师
长沙市律师
Copyright© 2011-2012 湖南长沙律师服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蔡锷南路95号明景公寓2栋403室
电话:0731-82295684 传真:0731-82295184 手机:13397490478 E-mail:gjjlawyer@163.com
本站部分信息参考了法律人士的智力成果,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您不同意收录敬请有效告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并向您表示致敬。
技术支持:
律师建站